天涯魂梦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掠影
□郑 流
有位著名的华文作家这样说过:澳大利亚对于游客来说,她是乐园;对于居民来说,她是乐土。今年盛夏,我随广东省农业考察团第一次到这个陌生的国家考察。至今,仍有一种给人春深如海,风光如画,流淌着大自然秀色的感觉,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一)
我们一行,竟如骑着大鹏,飞越一碧无垠,了无际涯的太平洋,到达南半球世界上最大的海岛。这个移民汇集,年华正茂,自由奔放的岛国,有着辽阔富饶的土地,极为丰富的资源,壮美的河山,宛若一颗巨大绮丽的绿宝石,嵌在浩瀚的大洋上,散发着令人难予抗拒的魅力。对于热爱自然的我,很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把这块连飞鸟和游鱼也争相涌来的没有污染的南方大陆,好好地看一遍。然而,公务考察的日程已安排得满满,这种渴望只能成为过眼的掠影。在澳大利亚农业部门官员的陪同下,沿着东部海岸的昆士兰、纽修威和墨尔本三省,被称为富庶广袤而富有大自然风光之胜绵延的黄金海岸,逐项考察和商谈项目。澳大利亚农牧林业高度发达,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依靠高科技,实行多种经营,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实现生产高度的机械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经验很值得借鉴。我们与澳方以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种畜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强合作。
展开剩余83%我们在黄金海岸地带行色匆匆。蓝天碧海,耀眼、亮丽的阳光和瑰丽球璨的落日;绵延无尽晶堂洁白的沙滩;绿浪无涯的热带雨林;放牧遍地牛羊,连晨风也被染成绿色,多情地送来青草缕缕芳香气息的漫无边际的草原;红墙绿瓦,宽敞宁静、花园锦簇的别墅式的民居;火树银花、珠光宝气的不夜城;川流不息的汽车……构成了一幅幅旖旎的风景,不时地映入眼帘。犹如甘冽醇美的酒,叫人心醉神迷,留下鲜活美丽的记忆。然而,真正令我恒远难忘的,挥之不去的,不期然而然地被呼唤出来的:是随时随地遇到漂泊天涯海角华人的身影。每当你听到那离乡别井,悲欢离合的往事,每当你读着那熟识的黄面孔,你的心灵就会沉浸在华夏儿女情绪的颤栗之中。你就会深深地触摸到:他们在洋人的国度里,创业定居的举步为艰、含辛忍辱。这个原初是英殖民地国家每一步的拓展,每一个文明的诞生,都流淌着无数华人的血汗,凝集了他们的智慧和奉献。你就深深地感触到:华人虽然远离祖国,但是,对故乡都有着遥远的梦,都有着溶于血脉的浓浓的感情,有着永不背叛的乡土意识,在他们心上都会高耸着一道长城。
(二)
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名闻遐迩。绵延无尽的黄金海岸,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各国的无数旅客。黄金海岸成了独特的商品,美丽的风景成了叮当作响的金币,给沿岸的城市带来了经济繁荣,充满蓬勃的生机。然而,当你翻开澳大利亚的历史,你就会发现,每一枚金币里都粘着华工的血迹,留下一道刻骨铭心的伤痕。
有海水的地方,就会有华人。华人与海中之国的澳大利亚有着深深的渊源。
一八五一年,墨尔本附近发现了维多利亚大金矿,储量十分惊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所有的黄金都是从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得到的。可见黄金之富为世界之最。金矿发现后,立即吸引着大量淘金者涌来。他们像一群觅食的鸟雀,远离熟悉的山巢,飞集此地。淘金热潮也将大量的华人吸引到澳大利亚,希冀能淘金致富:若有成就,梦想衣锦荣归,没有成就,挣些小钱,回乡告老,养家糊口。华工绝大多数是以“卖猪仔”的形式,从广东、福建飘洋过海。在船上他们备受拷打链锁,疾病无医,加上遥远水路颠沛折磨,惨死无数,尸体被抛入大海,葬身鱼腹。待到上岸,结营聚居。居室矮不类屋,秽不如牢。生活悲凉。现在,在箭城那个地方,还保留着当年华工的居室,洋人刻意标立牌子,让游人参观。这些空洞洞的简陋的房子,仿佛在向着参观者对当年殖民的悲惨现实和血腥压榨提出无声的控诉。
当时洋人霸占着矿区,想独吞利益,而工作松懈,饮酒作乐,挥霍时间。天性勤奋耐劳的中国人,白天黑夜都在洋人弃置的矿穴里耐心地淘挖,多有所获。因此,招致洋人的妒忌,公然对华人施暴,多次挑起排华暴动。更为甚者是:一八六一年六月,蓝坪矿区三千多名白人暴徒,将一千二百多人的华人营区包围起来,焚烧抢掠,乱枪射杀,死伤枕籍,不忍卒闻。当地军警并无制止。其时有英文报记者,基于正义,在报纸上愤斥:“此乃整个殖民地的耻辱。”一九零一年,澳洲联邦政府缔立,实施“白澳政策”,将逾十万之众的华工,大部分强遣回国。早期华人是在排华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备受压榨、欺凌,能繁衍发展的幸运者无几。那疲惫、穷困、被挤压的华工被遗弃在这富饶的海岸地带,陷入痛苦深渊,颤颤巍巍地跌倒了,永远站不起来,生命凋谢在荒老的岁月,魂断天涯海角。在那遥远的异邦,在他们暗淡的日子里,谁为他们点燃一盏照明的心灯呢?在苦海里,哪棵菩提可作方舟呢?遥望故乡,云天阻隔,关山难越,长路漫漫。只有不眠的涛声,日夜如泣如诉。只有苍苍蓝天,悠悠白云,静静地守望着游荡于异国他乡不眠的无声呐喊的灵魂。然而他们在故土的亲人,仍在苦难中日夜思念,盼望游子归来。悲况揪心,无限感慨中想起了一位诗人写的一首小诗:
久违的门/期待着/久违的游子
久违的门饰/像母亲的眼睛/盼望着远方
读了这首诗,使人心酸流泪。使人仿佛看见那白发苍苍的母亲,满脸风霜,默默无语地伫立在门前,翘首凝望大洋彼岸,苦苦地等待那片归帆。
诗慰解着游子们的乡愁。
(三)
岁月已将淘金热冷却,更将历史上的丑陋人性、暴行、种族间的排斥和华人的悲哀痛苦都沉淀下来。岁月也带来了温情和了解,包容和尊重。
澳大利亚政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取消了排外的“白澳政策”。八十年代起实行多元文化政策,旅澳华人迅速增多。一九八八年前后,澳大利亚政府又向中国实行教育出口的政策。时值我国改革开放热潮,各个领域需要种种人才和技能。而那些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也把目光和理想投注到海外广阔天地。向往出国留学深造,或创业打天下。短期内,数以万计的青年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飞抵澳洲。他们拿着学生签证,抵澳后很多人即转入打工行列,想办法挣钱维持学习生活费用,或找门路拿居留权。从此,他们走上了颠簸的不归之路,憧憬着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生存和发展。一年后,澳大利亚政府停止发出学习签证。其他旅澳华人数量也受限制。
澳大利亚是个比较宽容、多民族的现代文明国家。但阳光与阴影俱在。这样一个年轻自由的国度,这样一个自由激烈竞争的社会,这样一些排他性的人群,这样赤裸裸地充斥在文明社会里的恐怖暴力、残害人类健康的毒品、不知民间疾苦狂喜狂悲的赌博、叫人沉沦欲海的色情,都会把这些青年,把那些移民到澳州的华人同胞,抛进了生活的激流。在未有正式获得居留权,融人当地社会之前,他们会经历一段甚至是漫长的打工、挣钱还债的清淡岁月;经历过找工求学求职时那种酸甜苦辣、焦虑、矛盾、喜悦和失落交织在一起的心情。这都令他们终身难忘。带着祖国神州大地山川灵气的新的华人群体,以其特有的勤奋和聪明才智,艰苦创业,加上勤俭自爱、文明守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有的人获得了成功,取得良好的经济地位,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殷商;有的成为科技专才或“白领阶层”,经济收入颇丰;有的华裔事业有成后,步入了政治舞台,拥有充满阳光的明天。但是、对于他们中未能入籍的人来说,被人视为遍地黄金的海岸里,还未找到生活的通道。澳大利亚虽然被称为“幸运国度”,自然风光好,资源丰富,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但如果没有工作,没有挣到钱财,就无法享受到她的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因此,有很多的人至今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他们的才艺被贬为打工糊口的技能,远离了自然价值。为了一个美好的明天,不少人仍在迷惘中只身奋斗,对个人的婚姻也无法预期。真是:秋云多变春梦远。
澳大利亚昆士兰布里斯班黄金海岸
这些新的华人群体,经受着多元化文明的洗礼,但也无时不受其负面的冲击。他们仍然这样勤勉,奋斗创业;仍然坚定信仰和人生价值取向;仍然坚持着中华文化优良的传统和审美价值,保持着一颗健康纯洁的心灵。这些,着实令人在同情中更加几许敬佩。
当我要搁笔的时候,我心海的情怀依然涌荡,仿佛又听到来自太平洋彼岸深情、激越、不眠的涛声,仿佛又听到阵阵海风送来他们婉约的歌声: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呀,拼搏今朝
是的,一切已去,一切还会再来。祈盼着他们将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明天的日子耀眼、亮丽。
2001 年夏草于澳大利亚
2001年10月定稿于湛江
[ 郑流,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政务之余,以诗文雕塑人生。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诗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作品》《湛江日报》等报刊发表。著有诗集《燃烧的人生》《生命的选择》中英文对照版《郑流短诗选》,散文集《斑斓时空》《远方无涯》《走向大地苍生》(散文、诗歌两卷本)等。有作品编入《广东散文精选》,诗集《燃烧的人生》获湛江第五届文学艺术中篇一等奖。散文集《远方无涯》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发荣誉证书。曾三次获得全国青少年“中国精神”“中华正气”和“做新世纪主人”读书教育特别指导奖。1999年获全国绿化奖章,并获颁证书。]
发布于:广东省
